(记者 文森、芙钗)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至今近一年,香港终于有疫苗抗疫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(11日)宣布,特区政府已跟两间药厂达成采购协议,其中中国科兴控股生物技术公司将供应香港750万剂疫苗,首批100万剂可望最快下月抵港;而德国药厂BioNTech及美国辉瑞药厂亦将供应750万剂,首批100万剂最快明年首季到港,政府将安排医护人员及院舍长者等高危群组优先接种。另外,特区政府将与阿斯利康(AstraZeneca)达成供应750万剂疫苗的协议,并正寻找第四间供应商,目标是合共采购3,000万剂疫苗,足够全港巿民免费接种。
林郑月娥昨日率多名官员举行记者会宣布,特区政府已与疫苗制造商达成协议,首批约100万支疫苗有望下月抵港。(香港文汇报记者 摄)林郑月娥昨日下午举行记者会表示,政府9月底获立法会财委会通过约84亿元拨款,作为疫苗采购及注射工作,目标是购买至少两款药厂并使用两种不同技术的疫苗,如有一种出问题,另一种可补上,购置剂量为香港人口的2倍,即1,500万剂;如每人要打2针,则需要购买3,000万剂量。
经科学委员会严格挑选
她指出,政府在疫苗采购上已取得“最新突破性”发展,政府跟两间药厂达成采购协议,包括科兴控股生物技术公司的灭活疫苗,首批100万剂最快下月到港;第二间美国辉瑞药厂与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共同研发的核糖核酸疫苗,复星医药负责提供;另外亦即将达成采购协议,购入阿斯利康制药与牛津大学研发的“不可复制性病毒载体”疫苗,但估计最快要明年下半年才到港,而三种疫苗都会向香港提供750万剂。政府现时仍与第四间药厂商讨预先采购,以购入余下750万剂疫苗。
林郑月娥强调,疫苗的挑选是基于科学委员会的意见,委员会由卫生署领导,并会视乎疫苗的数据决定。卫生署署长陈汉仪补充,现时全球有13款疫苗已进入研究第三期,包括现时选用的三款疫苗,形容其技术较成熟。
她又指出,科学委员会的联席会议曾建议政府,市面上的四种不同疫苗技术都应考虑,现时选用的三款疫苗,使用了三种不同技术,符合专家建议。问到中国科兴生物疫苗曾于试验中传出有不良反应,陈汉仪强调科学委员会有参考疫苗最终试验后的数据才作出定,而BioNTech及辉瑞药厂疫苗对冷冻要求独特,需要冷冻技术能达到摄氏负70度,非常具有挑战性,政府已经联络机管局、物流公司,密锣紧鼓审视疫苗运输安排。
长者高危群组优先接种
疫苗到港后,政府会先安排高危群组接种,包括医护人员、60岁以上长者、长期病患、院舍员工及院友等,有关群组占全港人口约300万,而政府目标是于明年内,为全港大部分市民免费接种疫苗。
林郑月娥表示,因应疫苗抵港的物流安排、时间、注射安排等,市民不可以选择注射何种疫苗。林郑月娥指出,政府将会修订现时的《预防及控制疾病规例》(599章),允许上述疫苗在香港紧急注册使用。
至于会否强制市民接种疫苗,林郑月娥表示接种疫苗属自愿性质,但她听到“人人都话想尽快打”,令生活回复正常。不过,她表示因应疫苗抵港的物流安排、时间、注射安排等,市民不可以选择注射何种疫苗,“呢个系一个政府疫苗接种计划,并唔系一个市场行为选择去做,宜家我唔可以话系一个自由可以选择,睇嚟应该系无。”
对于有人忧虑内地疫苗的安全性,林郑月娥强调专家会看科学及证据,指出有关疫苗是以全球标准批准使用:“如你问我点样说服港人使用内地疫苗,我会答唔好涉及政治,要去政治化。”
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葛珮帆及陈恒镔均期望政府做好疫苗供港安排,以及提早筹备全民免费接种计划。他们指出,根据过往的经验,极可能出现针对疫苗的网络抹黑及恶意流言,促政府提高警觉,加强宣传及澄清工作。
陈恒镔又期望特区政府尽早与内地政府商讨,争取容许已经接种疫苗、并证明已产生病毒抗体的香港居民,前往内地可以豁免14天隔离检疫,借此恢复正常跨境往来。
专家析三款疫苗技术特点
特区政府昨日宣布预订三种疫苗,分别以灭活技术、mRNA核糖核酸技术,以及不可复制性病毒载体技术制造。不过,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表示担心,对以不可复制性病毒载体技术制造的疫苗成效存疑,担心会因个人体质影响疫苗保护性,而灭活技术疫苗则直接把病毒蛋白注射体内,让身体产生抗体;mRNA核糖核酸技术则需要注意运输及存放条件。
科兴疫苗运输存放方便
梁子超指出,由科兴控股生物技术公司(Sinovac)以灭活技术研发的疫苗,乃是通过培植病毒苗,再直接把病毒蛋白注射至体内,让体内制造对抗病毒的免疫系统,从而达至对病毒免疫。有关疫苗在生产上需要投放较多生产成本于生物安全上,但在储存温度上并没有限制,能够方便运输以及存放。
辉瑞疫苗需超低温储运
至于BioNtech及辉瑞使用的mRNA核糖核酸技术制造疫苗,疫苗内的核酸需要以纳米封包后注射至体内细胞,在体内细胞制造S蛋白,刺激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免疫力。
他指出,疫苗需要确保核酸能够让细胞吞噬,才能发挥作用,而这类疫苗需要以超低温保存,运输及储存方式成为关键要素,惟一般诊所难以做到超低温设置存放,政府收到疫苗前亦需要先制定一系列超低温运输及存放系统,才能避免因温度影响而造成浪费。
对牛津大学疫苗有保留
对于由阿斯利康(AstraZeneca)和英国牛津大学以不可复制性病毒载体技术共同开发的疫苗,他则指疫苗仍存在不肯定性,接受注射者有机会因体质、体重及地区差异而在接受第一剂病毒载体后产生免疫反应,导致第二剂疫苗失效,无法为身体产生保护效果,且成效只有62%,与一般有90%至95%成效的疫苗有差距,故他对该疫苗的保护性没有太大信心,需要等待第三期最终临床报告出炉才能定夺成效。社评:购疫苗有进展稍解市民焦虑 全面抗疫措施仍然不能松懈
林郑月娥指,明年内可为大部分巿民免费接种疫苗。(中新社图片)
特区政府昨日(11日)公布,已跟两间新冠肺炎疫苗制造商达成预先采购协议,首批疫苗将于下月到港,特首林郑月娥展望,明年内可为大部分巿民免费接种疫苗。在香港疫情一波接一波爆发、全球逐步开始接种疫苗的大背景下,特区政府提供香港采购、接种疫苗的初步路线图、时间表,在一定程度上纾缓市民的抗疫焦虑,让香港社会在疫情阴霾中看到一线曙光。但采购到疫苗并不意味万事大吉,政府既要特事特办、加快疫苗立法、注册、接种方案等方面的工作,又要防止相关工作遭政治化抹黑,影响市民接种意欲;更重要的是,未来一年的防疫工作绝对不能松懈,仍要争分夺秒优化强化,让市民早日摆脱疫情的威胁折磨。
新冠肺炎肆虐近一年,疫苗被视为遏止疫情的利器,尤其是抗疫不力的国家地区更将疫苗视为抗疫“救星”。欧美多国近日纷纷公布接种时间表,个别国家已开始对特定人群进行注射;邻近的澳门也洽购到疫苗,最快将于本月底安排高危人士接种。另一方面,香港第四波疫情爆发三周,受感染人数、不明源头个案居高不下,扩散范围持续扩大,市民的不安、担忧情绪不断上升。今年初疫情初起时,香港曾出现“口罩荒”,市民惶惑不安;如今全球各国各地抢购、抢打疫苗,“何时采购到疫苗”,成为近期香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。
政府昨日终于清楚交代采购疫苗的基本情况,和疫苗接种相关工作的时间表及初步计划,反映政府在采购疫苗的工作上急民所急,措施得当,而且落实到位,想到了也做到了,值得肯定支持。在当前疫情吃紧的关口公布疫苗采购的重要信息,表明香港不会出现“疫苗荒”,可以避免市民的不安焦虑升级,有利减轻社会怨气,政府重视信息公开的做法,同样值得肯定。
从成功采购疫苗,到开展大规模接种,要经过全面细致的精心规划,否则会影响工作成效。例如有制造商的疫苗需要特殊的制冷设备运送、保存,尽管相关责任由疫苗制造商承担,但政府仍要做好充分评估,作出必须的配合;疫苗必须获得香港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注册,方可在港销售使用,既然政府已经表明会用紧急立法处理,那就要尽早完成合规合法的工作;疫苗抵港后,如何按照优先次序合理分配,接种注射的相关设施、人员培训,与可能出现疫苗副作用的相关处置,等等,政府都要争分夺秒做好充分细致的预案。
何柏良曾呼吁不应以“有色眼镜”看待内地疫苗,要以科学为本。(资料图片)
香港成功采购到的首两只疫苗,其中之一出自内地。昨日记者会有记者向林郑月娥追问疫苗的安全性,这其实反映了香港部分人的心态,对内地始终抱有不太信任的偏见,若对这种偏见不及时澄清、消除,极可能出现针对疫苗的抹黑及恶意流言,影响市民对内地疫苗的信心,阻碍抗疫工作。抗疫需要尊重科学、排除政治化干扰。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曾呼吁不应以“有色眼镜”看待内地疫苗,要以科学为本;呼吸系统科医生梁子超则指,若内地制造的疫苗证实具安全性,及提供良好的保护性,政府可以考虑使用内地生产的疫苗。特首林郑月娥昨日回应有关内地疫苗安全性时亦表明,今次采购及拣选疫苗都是由专家进行,由卫生署成立的科学委员会负责,包括按有关数据及疫苗的临床效果作决定。政府务必透过多种渠道,倚靠专家权威的解释,向市民讲清楚香港采购的内地疫苗安全可靠,鼓励市民放心、积极接种,政府采购疫苗花费的公帑才物有所值,才能发挥保障市民安全健康的功效。
疫情反反复复持续近一年,市民生命健康面临的威胁未能解除,香港经济民生遭重创,百业萧条,失业率高企,各行各业苦不堪言,尽快控制疫情,是香港市民最强烈的诉求,亦是对政府最大的期盼。从采购疫苗到完成全民免费接种,预计要一年左右时间,没有完成全民接种之前,从严抗疫仍是特区政府的迫切任务。尤其是香港始终未能做到“本地清零、外防输入”,抗疫更只能收紧、不可放松。目前香港强制检测的疏漏问题还比较严重,“安心出行”程式下载数量未如理想,追踪效果形同虚设,政府仍然需要认真考虑落实更有效的检测和追踪办法,提升发现、截断社区传播链的效率。严密控疫和接种疫苗双管齐下、相得益彰,香港的控疫工作才能获得最终成功。
惠房站资讯频道为广大用户提供惠州房价楼市资讯,相关标签:惠东巽寮湾楼盘 仲恺高新区楼盘 仲恺房价 惠东房价 惠阳房价 大亚湾房价 发展规划资讯 楼市最新消息政策